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唯有努力;而買車的路上,有時只能靠運氣。
根據最新發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明年起,北京市每年24萬個的小汽車搖號指標將縮水至15萬輛。
最近兩年半,每月總有那么一天,讓家住北京西城的張先生渾身一百個不痛快。每月26日,是北京市小客車個人指標配置結果公布的日子。
張先生:我就是那種一開始就搖,一直到現在也沒搖上的。從2011年5月開始搖,搖到現在已經兩年半了,每個月到26日我都第一時間上網查,但是自己都沒中上。
截至10月8日24時,北京市小客車指標申請個人共有1662527個有效編碼,張先生是其中之一。在龐大的分母上方,中簽編碼共18415個,張先生的中簽率是1.11%。而明年起,24萬個搖號指標將減至15萬個,不同類型機動車配比額度也將發生變化,非新能源的普通小汽車指標,到2017年將只剩9萬個。
張先生:何止縮了40%,如果搖號的人不斷增加,我的希望可能40%都沒有,太難搖了。
而對于北京市交通委,這更像一道難度不大的數學題。據此前目標,到2017年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要控制在600萬輛以內,而北京市機動車現有量已超過533萬。
北京市交通委委員容軍: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如果按照前幾年,每年24萬輛的發展,我們今年底就應該達到544萬輛,大家可以看得到離600萬還有多少。
容軍表示,通過現有搖號政策,北京可將每月機動車增長量控制在2.2萬輛,以2017年的600萬輛目標計算,未來4年只能增長60萬輛,方案中“每年15萬輛”的數字由此得出。
容軍:數量調控和新能源車引導這兩項工作結合在一起,數量上肯定要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無論是搖號還是限行,政策出發點都在于疏導交通、保護環境。就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對現有的一些政策如“領導出行減少管制”表示肯定。要改善交通,不止“限購”一條路。
董揚:對于北京限購措施的效果,第一,我認為其實漲停車費比限購效果更明顯;第二,我認為最近領導出來減少交通管制效果非常明顯,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除了加大限購力度,北京《方案》還涉及新車排放標準、油品標準、停車費標準等。此前,廣受關注的低排放區擁堵費也在方案中被提及。北京市交通委和環保局將借鑒國外經驗,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運行、尾氣污染監測數據,研究制定低排放區交通擁堵費征收政策。這項費用最早將從2015年起擇機實施。北京市交通委委員容軍表示,多項政策細節還待落實。
容軍:這個政策要多部門一塊來研究,不是簡單地收擁堵費。我們的目標是治污和治堵相結合,更重要的當前是為讓大家能夠享受更多的藍天,更多是以治污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對汽車行業,北京新規又意味著什么?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沒有避諱“抑制”二字。除了擔心北京汽車市場的景氣程度,車企更不愿看到其他省市對北京政策的效法。
師建華:北京限購政策實施前后,新車消費減少了52萬輛,同比下降了56%,汽車商品零售額下降了25%。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等八個城市都存在限購的可能性,八個城市限購政策一旦限購,將造成當地汽車銷量25%左右的下降,勢必會對全行業產值乃至國民經濟產生明顯影響。
另一大變化事關“限行”。
《方案》明確,減少外埠進京車輛,擴大外埠車輛限行范圍和時間,提升進入北京市的外埠車輛排放標準;加大對車輛違反禁行、限行規定的查處力度,罰款并記分。連罰款帶記分,本埠外埠車輛能否一視同仁?是否有處罰過重的嫌疑?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表示,新規執行的確可能涉及各地區政策銜接的問題,但處罰本身沒有問題。
邱寶昌:沒問題。它是根據道路交通法制定的,在北京使用。不管是外地車還是本地車,只要在北京轄區范圍內,都應該按這個規定實行。具體銜接、扣分肯定問題,如果是本地的能扣外地的扣不了,執法尺度不一樣,也是法律公平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