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中國網】金陵,秦淮河,“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風流,甲于海內”,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河畔的夫子廟、江南貢院、烏衣巷等名勝,繁華了六朝十都多少載。
古秦淮,烏衣巷,江南貢院列兩岸。漫步古街上,兩旁各種小吃店鋪和工藝品商場,街上游人熙熙攘攘,隱然回到了當年六朝古都繁盛時。
沿河信步行,不覺間走到了一個所在。
咦,此為何處?有何來頭?帶著這一串的問號,走進去瞧一瞧。
奇怪,為何在庭院花園間,會有個如此的一塊碑坊?細問當地人才知道,這就是當年南京古名勝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內,且比杭州西湖的斷橋、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更具浪漫色彩,演繹了無數浪漫的傳說和催人淚下的故事的金陵“古桃葉渡”。
據傳,此處得名,皆因在東晉時期,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兩條河的岸邊栽滿了繁縟的桃樹,春天起風的時候就會有接連不斷的桃葉輕浮水面,被風吹得四處飄零,撐船的艄公望那滿河浮泛的桃葉,笑謂之桃葉渡。
而另一說法卻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有個愛妾叫“桃葉”,她往來于秦淮兩岸時,王獻之放心不下,常常都親自在渡口迎送,并為之作《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從此渡口名聲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稱呼為桃葉渡了。
究竟何種說法為實,無從考究,但如今的桃葉渡,卻是歸屬吳敬梓故居內,并且有橋無渡,究竟又是為何?原來是一位“好心人”辦了件“壞事”:清順治年間,孝陵衛人金云南遷居渡口,看到桃葉渡的人太多,常有人落水而死,就主動出資修了一座橋,題名"利涉橋"(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橋為石橋。自然是有橋無渡了。只留下幾塊石碑和幾片枯黃的落葉,讓后人回味千年前的浪漫。
既然如此,那只好在古渡附近轉悠了。如今的古渡,更像一個花園,隨處可見各種花卉,當地人介紹,近二十年,桃葉渡幾經修葺,已初見當年的舊觀。
尤其是近年來,全面規劃提升了古渡的人文與景觀特色,沿河兩岸,亭、臺、榭、廊、軒、館、橋等傳統小筑,楹聯牌匾、詩碑浮雕等歷史文化點綴其間,真正是“六朝清雅再現,明清古風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