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京總會聽說一些關于十三陵的介紹,其實這里是濃縮了整明代歷史的地方,只要大家看完以下的夏天北京周邊自駕游到明十三陵,相信大家會突然覺得,原來風起云涌的歷史,其實也是那么平淡。
講完了十三陵中這十三位帝王的八卦野史,大家有沒有對這段另類的歷史產生一些興趣呢?想不想深入去瞄幾眼感受下呢?OK~十三陵中有幾處常年開放的陵寢,各自都非常有代表特色,接下來就帶大家逛一逛!由于交通非常方便,感興趣的盆友們,趕個周末就能過來。開放區域門票大致為20元-60元左右,詳細咨詢電話:010-60761422。
神路(有稱總神道)
看點:是長陵陵寢建筑的前導部分,里面排列著12對石獸、6對石人,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另外,下馬碑、神功圣德碑亭等建筑也是里面的亮點。
開放時間:8:10-17:50
交通:
1、德勝門西站乘345支線至昌平體委轉22路;
2、德勝門西站乘345支線、881路至昌平東關路口轉314路南新村站下;
3、北京地鐵5號線天通苑乘“昌平22路”。
長陵
看點:長陵的金絲楠木大殿是最大的亮點,為全楠木結構,用材粗壯,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
開放時間:8:00-17:00
交通:德勝門站乘坐872路到終點長陵站下車。
定陵
看點:定陵地宮是建國后有組織地進行考古發掘的,目前也對外開放,是定陵最大的看點,可以直觀地了解明皇死后安息的場所。
開放時間:8:00-17:30
交通:
1、德勝門西站乘345支線至昌平東關路口轉314路;
2、德勝門西站乘881路至昌平東關路口轉314路。
昭陵
看點:昭陵是十三陵中修繕得最完整的一座陵寢,來到這里可以看到明朝時皇陵內所有的建筑,恍如穿越回了數百年前。
開放時間:8:30-17:00
交通:
1、德勝門西站乘345支線至昌平體委轉22路;
2、北京立水橋乘“昌平22路”公交線-昭陵村;
3、德勝門站乘881路至沙河站轉昌平22路。
夏天北京周邊自駕游到明十三陵,未開放陵寢區域新玩法
除上述三個陵寢和神路外,其他陵寢由于文物保護的需要并不對外開放,然而是不是就意味著與那些神秘的陵寢無緣了呢?當然不是!
1、找銘文磚等遺跡
未開放陵寢雖然參觀不得,但是在旁邊往往能有不少免費的驚喜,可以在陵外找神功圣德碑、陵監墻、墻磚銘文玩。思陵的不遠處有悼陵和萬娘墳,磚墻上可以找到大量如假包換的明代磚銘文。若是跟朋友一起去,不妨來個“尋磚文拉力賽”,看誰找到的銘文最清晰最多。
2、陪守陵大爺嘮嘮嗑
守陵的時間估計還是很寂寞的,上次見到思陵的看守大爺手里還正抱著本《人民文學》在讀。有一些陵寢的看門大爺比較有意思,很能侃,你趕到那里的時候不妨遞根煙,沒準能從他們嘴里聽到不少相關的傳說故事!當然進去參觀就別想了,管得還是比較嚴的……
當地住宿
來到京郊,就是體驗農家風格的,睡大炕、吃農家菜可是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體會不到的。借著“看皇上”的同時,不妨放松一些,享受一個輕松休閑的別樣周末!
行程規劃
十三陵開放區域一日游
此條線路為體驗明王朝陵寢文化的精華游。從神路開始,而后依次是長陵(重點看金絲楠木大殿)、定陵(重點看地下宮殿)、昭陵(重點看皇陵內的建筑規制),或者也可以單獨挑出來品味,并不一定全要逛完。充實的一天時間,盡覽明王朝的興衰起伏。
十三陵未開放區域兩日游
針對十三陵未開放區域,也可以進行深度探訪游,雖然這些陵寢并未對外開放,但是在周邊走走,感受荒野皇陵的氛圍,也是一次很不錯的旅行。
路線安排
永陵→德陵→景陵→獻陵→慶陵→茂陵→裕陵→康陵→泰陵→定陵(西井)→昭陵→思陵(悼陵、萬娘墳、五子墳、王承恩墓)
這條路線適合騎行游或者自駕游,以昌赤線(S212)主線,大多地處荒野果園和村莊中,沒有路標,需要探訪,特別注意要提防藏獒。另外,要記得進果園菜地院落時不要跟村民發生沖突。
其中路過康陵村時,推薦當地非常有名的康陵春餅宴,尤其是26號院,味道非常不錯;思陵旁的悼陵監村烙糕子宴非常不錯,也做重點推薦。
自駕車一日游、兩日游,均可參考上述路線。
十三陵簡介
陵寢規制
與歷史有關的平鋪直敘難免顯得無聊且呆板,看了上邊的介紹,估計很多朋友會對明朝皇陵的規制有些疑惑,那現在就跟大家聊聊明皇陵的規制問題,看看每座皇陵中都包含了哪些內容,也好讓大家有個直觀印象。
圣號碑
圣號碑即墓碑,是明十三陵各陵之間最主要的區別方式之一,位于寶頂前方的明樓之內。唯獨思陵圣號碑上無明樓(思陵原無明樓,清朝乾隆年間曾增建明樓,后來又倒塌)。
十三陵圣號碑在建成之后,刻字均用金粉填滿,然后碑身通體刷朱漆。原貌是紅色金字。但因年代久遠,朱漆和金粉絕大多數剝落,但是現金仍然依稀可辨。
明樓
指的是帝王陵墓墳冢正前方的高樓,樓中立有圣號碑,作用相當于碑亭。十三陵的明樓建于方城(方形城臺,寶城的一部分,位于墳冢正前方)之上,是十三座陵寢最主要的標志。
五供
是指一種象征性的祭器。十三陵每座陵寢明樓的正前方,均陳設有一套石雕五供,包括石質供桌一張,供桌正中間為香爐,香爐兩側分別為兩個燭臺,兩個花瓶。陵寢內陳設五供系長陵首創(南京明孝陵不設五供),以后各陵沿以為制。供器僅具有象征意義,并不真正點香、蠟燭以及插花。
欞星門
指的是位于各陵方院最后一進院落內的,設于院門和五供之間的一座牌樓。欞星門象征著通往陰間的大門,是陰陽兩界的界門。陵宮內設置欞星門亦系長陵首創,以后各陵演以為制。除思陵外,其余12陵目前均保留有欞星門或其殘跡。
三座門
又名內紅門,是陵宮方城最后一進院落的院門,一般位于陵恩殿和欞星門之間。十三陵中只有十座陵有三座門。永陵、定陵、思陵在祾恩殿臺基兩側筑有高墻隔開兩進院落,并在兩側墻上開有側門,因此沒有獨立的三座門。
祾恩殿
又名享殿,是明十三陵地面建筑的主體部分,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大殿。世宗皇帝于嘉靖十七年欽定殿名均為“祾恩殿”。清朝諸皇陵改稱“隆恩殿”。“祾”寓意祭而受福,指的是墓主在這里接受祭祀,享用各種祭品;“恩”寓意罔極之恩,指的是后人在祭祀活動中懷念先祖的無限恩惠。十三座祾恩殿中,以長陵欞恩殿的規模為最大。
御路石雕
指古代刻在宮殿內帝王專用的御路路面上的石浮雕(在故宮中軸線上幾乎每座大殿前均可見御路石雕)。十三陵每座祾恩殿前也有御路石雕。長陵祾恩殿漢白玉基座有三層,因此石雕也有三塊,分別雕有二龍戲珠、海水江牙、凌波奔馳的海馬,規模為十三陵中最大。
陵門和祾恩門
陵門即陵宮的正門。長陵、永陵和定陵有獨立的陵門,方院為三進院落,因此這三個陵的祾恩門是第二進院落的大門,而不是陵宮大門。其余十座陵,方院為兩進院落,祾恩門同時也是陵宮的大門。
神功圣德碑
是樹在陵宮神道上的,用于歌頌帝王生平功績的石碑。一般為龍首龜蚨(龜馱的龍頭碑)。十三陵中每個陵都有,一般位于陵門正前方。現在均完整保存。
寶城和寶頂
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了明十三陵的墳冢部分。寶城,指的是墳冢封土周圍砌的一圈城墻,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對墳冢起到保護作用。
寶頂,指的是在墳冢封土正中間再堆起一層封土,使之明顯高出墳冢表面,也就是通常說的墳頭;寶城,和前面幾個縱覽中所述建筑物所處的方院有機統一,代表著“天圓地方”的建筑理念。
夏天北京周邊自駕游到明十三陵,總體布局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目前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皇陵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
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
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
后尻坐黃花,前面臨神京;
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
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
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長陵左右(見圖)。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贊賞,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評價十三陵是“最偉大的杰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筑,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師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筑上最宏偉的關于‘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么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筑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千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夏天北京周邊自駕游到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的陪葬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監墓。分別是:
東井、西井:一說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說是明成祖昭獻貴妃王氏和昭順賢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發掘的考證。
萬娘墳:即“萬貴妃墓”,葬明憲宗皇貴妃萬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稱大宮。葬明世宗的皇貴妃沈氏、文貴妃、盧靖妃。
世宗賢妃墓:即" 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鄭賢妃、皇貴妃閻氏、皇貴妃王氏、周貴妃、楊榮妃、馬貞妃、哀沖太子、莊敬太子。
鄭貴妃墓:葬明神宗萬歷皇帝的皇貴妃鄭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萬歷皇帝的皇貴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順妃、劉昭妃、周端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