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車可謂混得風生水起,甚至在燃油稱霸的越野領域都開始亂入,如越野圈名頭很大的阿拉善英雄會都開始不乏一些新能源乃至是純電玩家的身影出現。
然而新能源車總顯得有些尷尬,前有特斯拉變成“鐵絲拉”,后有理想ONE、蔚來ES6折戟成佛坡,一邊前赴后繼高調官宣加入越野行列,一邊卻如葫蘆娃救爺爺接連趴窩。
新能源車的“不自量力以及不死心”,終于引發了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純電能越野嗎?
玩純電越野,現在還尚早
“純電車能越野嗎?”“不能!”
車圈大佬直截了當的兩個大字評論,就內涵了當下純電越野技術路線的不成熟。
這話題也曾在微博上發酵,話題下的評論清一色地表達了對當下純電越野的不自信。總結起來,當下純電不能越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越野與電的先天矛盾尚未解決:
首先是電機。強勁動力是越野的根基,從這一點上看,天生大扭矩的電機似乎和越野是絕配。但無奈,電機雖然勁兒大,但不夠持久。目前的電機普遍只能做到 10 秒左右的峰值輸出,隨后便會因為高溫限制功率,無法保證越野場景下持續的高扭輸出。
這也是為什么電動SUV挑戰“成佛坡”時,前半段非常生猛,后半段越爬越萎靡,生動闡釋了當下電動SUV “直線加速兩秒五,戶外越野不靠譜”的戰五渣形象。
其次是電池包的安全性。當前電動車電池包大多布置在車輛底盤,而硬派越野車越野過程中,剮蹭底盤、涉水之類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磕碰對于車架“不痛不癢”,但對于電池包差不多就是“滅頂之災”。稍有不甚玩車變成玩命,這你受得了嗎?
最后是電動越野繞不開的難題——續航。極限越野場景耗電量大,導致續航里程銳減,可能只有城市路況的10%-20%。而且越野所抵達一般都是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基礎設施幾乎是沒有,所以電動車越野再猛,只能猛一天,沒有充電樁,第二天你就得找車拖回去。這是制約電動越野車發展致命的短板。
純電車真的能越野嗎?在眾多“不行”的評論里,其實還有后半句,那就是:當下不行,未來可行。
任何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在未來,在解決越野與電的技術矛盾后,純電車就可暢快越野。
當下入手純電越野車,就是交智商稅
雖技術尚不成熟,但未來向好。隨著電動化進程、露營成風,越野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新能源越野市場“水大魚大”,誰不想承包這片新能源“魚塘”,成為“塘主”呢?
一些新能源車企趨利而行,揣著明白裝糊涂,一步跨到純電越野,步子邁得有點大,把路走窄了,把新能源越野技術簡單理解成電池+電機+四驅的拼接,在沒有任何越野技術積累,就布局量產純電車,用非純正的越野產品忽悠消費者,把越野變成形式主義,讓用戶拿生命去冒險。
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如一名同行老炮所言:“目前電動越野著實就是智商稅,狂打技術概念,利用風口收割市場。就拿某品牌來說,80萬起售只能歸為有錢人的大玩具,越野營地、公園這類可能可以簡單野一下,拍拍照,裝一裝。”
理解越野,才會敬畏越野。越野充滿著未知的挑戰,任何的考慮不周,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只有在經歷過一次次攀爬、沖沙、泥濘、涉水后,才會理解越野,進而敬畏越野。
因而做越野必須帶著敬畏之心,真正能帶你出去越野的電動車,必定是在越野場景之下談技術。脫離越野場景談技術,無疑是現階段最大的謊言。越野車,玩的就是跋山涉水,趟不過去河,越不了山,耐不了漠河的冷,也扛不住吐魯番的熱,更不能在炮彈坑和交叉軸這種路況下擁有足夠的適應能力,那就是偽越野。
坦克混動,當下新能源越野最優解
為了提前占位新能源市場,不少車企鉚足勁,殺紅了眼,爭前恐后為了搶電動越野技術首發,而把用戶當小白鼠。坦克卻變得克制,甚至不惜把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口上,選擇了一條看起求穩卻是當下時代最優的技術道路——混動。
基于電賦能燃油策略,坦克打造了自主獨有的坦克混動架構,將電機動力和發動機動力揉在一起傳輸給變速箱,實現動力最大化。這套動力組合還無縫契合了硬派越野靈魂——TOD+差速鎖機械四驅,實現強悍的全場景越野性能。
不僅如此,得益于SOC能量管理策略,坦克混動架構還兼顧了整車的綜合油耗,其WLTC工況最高節油率可達25%。而在電池安全方面,坦克混動架構將電池包布局在車輛后部大梁之上,同時在電池包尾部加入后防撞合金梁,在后碰問題上經過北美嚴苛80km/h防撞測試,其耐沖擊、防涉水性能相比純電架構有大幅提升。
技術是服務用戶的手段,而不是收割市場的鐮刀。用戶沒有義務為電動越野技術進步去買單,更不該是電動越野技術實驗中的小白鼠。坦克混動架構雖不是當下最領先的技術操作,卻是當下最成熟且務實,對用戶最負責的方案,是現階段新能源越野的最優解
可靠穩定的越野能力、強有力的新能源動力和經濟性的出行方式,坦克混動技術帶來了實質優勢,難道不比還處于畫餅階段、講概念的純電越野技術更香嗎?
據了解,坦克混動很快就有實車——坦克300 HEV以及坦克500 2.0T PHEV將亮相2022成都車展,今年內就會開啟預售,屆時期待坦克混動為用戶帶來可靠性高、可玩性強的越野新體驗。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