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黃色的陽光從云層的縫隙噴薄而出,穿過霧、穿過遠方的天際線,照耀在喀斯特地貌的一座座小山峰上、一間間民居和一片片水田,水面倒影的彩霞也呼應著天上的燦爛千陽。
點擊任意圖片,進入圖集瀏覽
駛入燦爛千陽的云貴高原
昨晚在達州,或許是有些疲倦的緣故,躺在床上一覺睡去直到被鬧鐘叫醒。打開窗簾,金色的陽光灑滿江面,天也是藍藍的,非常通透,雖然是很平常的一天,但是對于前幾天一直都處在陰雨天的我來說,卻絕對是個好天,精神也為之一振,趕緊起床,收拾行李,繼續出發。
今天的行程雖然也很滿,但是一想到能進入我還尚未去過的云貴高原,心里充滿期待。路雖然只有兩條車道,但是車很少,行駛起來就像今天的天氣一樣,非常痛快。調大音響的音量,打開天窗,讓燦爛的陽光射入車內。雖然陽光看上去很強烈,但是打在身上卻不會感覺灼燒感,而且盡管有些逆光行車,但是全黑的內飾,尤其是儀表臺的材質,不會造成炫目的反光,液晶屏在烈日下也能清晰顯示,非常有利于我專心的注釋前方道路和快捷的操作多媒體系統。
導航提示我前方有服務區,低頭看了下油表,也正好該加油了,就轉了進去。加了55L油,看行車電腦計算百公里平均油耗只有7.8L,我不太確信,因為前幾天一直都在翻山越嶺,經常大油門高轉速,尤其是很多的坡路起步,更是要加大油門。拿出手機,根據行駛里程和所用油量算了一下,雖然比它算得多了一些,但是能夠控制在8.5L的水準已實屬不易,我之前還一度懷疑油表故障,看來搭載增壓的T70高效發動機和6速變速器就是能這么省油。
加完油又行駛了沒一會,就要到重慶了,看了下時間,正好也快到中午了,索性去重慶簡單吃個飯,順便看看洪崖洞和在《瘋狂的石頭》里名聲大振的過江索道。記得上次來重慶是2008年,還是從湖南去成都的路上在這里換動車,中途在這里停留了大半天簡單看了看,時間雖短,但這座山城留給我的印象很是不錯,或許是因為飽經滄桑的朝天門,是時尚喧鬧的解放碑,或著僅僅因為熱辣的九宮格火鍋和串串香?應該是都有,但是這次時間原因,只好匆匆一覽。首先一進入失去就感覺車流量比之前大了很多,街上十分擁擠,不過在車流中卻欣喜地看到了好幾輛和我同款的野馬車,停車的時候,邊上還有司機降下車窗詢問我此車的事宜,搞得我還有些微微得意。吃過飯開車之前,也學著老司機的樣子,圍著車轉了一圈,看了看輪胎,又打開了發動機蓋,看了看水箱補水壺的水位和剎車油的油量是否在標準范圍之內,。這檢查一遍下來,發現野馬在不易被人看到的發動機艙內的做工也十分整潔和精細,其實越是在這種細枝末節的地方,越能體現出企業的態度,也就是野馬所謂的良心制造。
全部正常,上路出發。一路下山到達開闊的的平原地帶,車速一直都保持在100-120km/h的范圍內,發動機運轉得十分順暢,我駕駛起來也很輕松,雖然剛才吃得不少,而且現在還是頂著陽光開車,但是一想到傍晚即將進入云貴高原到達貴陽,在地圖上又少了一個我沒有涉足過的地方,就絲毫沒有了困意。
心里上一秒還在想,今天終于沒有了隧道群,下一秒就出現了前方有隧道群和連續上坡的提示。這里的隧道和秦嶺隧道很大不同就是其很少有筆直的長隧道,往往都是內含彎道的,所以駕駛更需小心謹慎。一個、兩個、三個,根本數不清多少個隧道了,而且不斷的耳鳴也在提示我海拔在不斷上升。
在第無數次吞咽唾液抵消耳鳴后,終于看到貴陽即將到達的標識,或許眼前這個隧道就是最后一個了。但是忽然看見前方紅色一片,還以為是有急剎車,急忙減速,但轉彎出了隧道才發現,那是天邊一抹燦爛的晚霞映入進了隧道。
橙黃色的陽光從云層的縫隙噴薄而出,穿過霧、穿過遠方的天際線,照耀在喀斯特地貌的一座座小山峰上、一間間民居上和一片片水田上,水面倒影的彩霞也呼應著天上的燦爛千陽。
前面就到了貴陽,尚未開始就已如此精彩,那么還不知有多少驚喜隱藏在我的貴州之旅中。
史海鉤沉,重走史迪威公路
要說國內知名的險要公路,你會想到哪些?也許是張家界天子山、太行山掛壁公路、通往珠峰的九十九道拐和新疆獨庫公路,又或是丙察線和墨脫。的確這些道路都非常漂亮,也非常的險要,也正是因為險要無比,才被賦予了更多的傳奇和里程碑意義。但以上這些公路,目前還都在使用,而今天要說的這條路,也許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
史海鉤沉,那還是發生在1944年,我國軍隊在滇西北和緬北反攻勝利后修通的自印度北部至我國西南部的大通道。而這條路,在崢嶸歲月中,為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重要的重要物資,也被稱為抗日生命線。是的,這就是著名的滇緬公路,也因為紀念史迪威將軍所率的盟軍在滇緬戰役和筑路工程中的卓越貢獻,也被蔣介石稱為史迪威公路并流傳至今。
今天行駛在這條英雄公路上,心里久久不能平靜,發動機的轟鳴在山谷中的回音,令我也想想到了當年在炮火紛飛中,一輛輛載滿物資的車輛行駛在條路上。今天走的這一段,也被公認為是整條史迪威公路的精華路段。短短5公里的距離,卻有三百多米的落差,而且高達24個拐彎,這24拐成了這里的代名詞,也成了這段路的名片。
盡管經過重修,但現在這段路還依然保持有當年的樣子,碎石鋪就的土路,最窄處僅容一輛車通過,無法想象當年的司機們是如可克服這些難題的。下山的路還算是很輕松,控制住速度,掌握好方向盤即可,五分鐘的時間,也就到了第一拐,也算是到了最底下。覺得不過癮,想要調頭上山走一次。可剛起步,就遇到了挑戰,巨大的坡度對于起步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拉住手剎,踩下油門,感覺車頭微微上揚的同時再松開手剎,這才平穩起步。二道拐、三道拐,坡度越來越大,彎也越來越急,自動變速器的邏輯有些不足以應付這些,趕忙切換到手動模式,降低擋位,增加扭矩,同時適當加大油門,保持住車速。
轉速上去后,渦輪的介入也使得動力成倍增長。八道、九道拐時,已經完全掌握了技巧,也開始有了些馭彎樂趣。碎石路面平整度自然不高,但是減震能過濾掉很多大的震動,而且在遇到大一些的石塊,盡管也會有些狼狽,但還是能感到減震系統的韌性十足,車身姿態很快就能修復。雖然一路上來不停地顛簸,但是并不會有讓人頭暈眼花的感覺,方向盤的路感也很好,很輕的助力十分有助于我在這樣的小半徑,大角度的彎路上行駛。
從第二十四拐下到第一拐,又反向行駛了一次,重走了這條而今看來意義非凡,而當時只當是戰時需要而修建的史迪威公路。而我今天的這次自駕之旅,日后或許一樣具有里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