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發展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第一輛汽車最早也于1901年便被引入中國。但直到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都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汽車制造廠,各種汽車均依賴進口。建國初期,國人將自強、拼搏的精神帶到了各行各業,而發展汽車工業更是頭等大事。于是,懷揣著夢想與希望的中國創業者們在東北的黑土地上著手建立中國第一家汽車制造廠,由此開啟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元年。
如今,讓我們重新回到60多年前的時光,一起來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奮斗史。1950年,我國與前蘇聯的關系更加親密,雙方確定了一批前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重點工業項目,第一汽車制造廠就是156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之一。
隨后便如火如荼地進行選址工作,而長春地處東三省中心,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扎實的工業基礎,且京哈鐵路緊臨廠區。將汽車制造廠設于長春,既便于建廠時大量蘇聯設備的引入,也便于投產后就近利用東北的鋼鐵、煤炭、木材、水電資源。經過了多番調查與討論,最終大家將廠址定在長春。
選址定下,接下來就是抓緊行動了。事實上,建廠初期還沒有正式的廠名。如何命名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1953年6月下旬,主席欣然在一張八開的宣紙上揮筆寫下“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十一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題詞轉送到一汽后,全廠職工備受鼓舞,并立即請來手藝精湛的老石匠,把廠名鐫刻在一塊精挑細選的漢白玉石上。
1953年7月15日,在隆重舉行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典禮上,這塊漢白玉基石被抬入會場,并安置在中心廣場上。“第一汽車制造廠”這一名字不僅代表了它是新中國首家汽車制造廠,更是把“第一”的使命、“第一”的光榮,賦予了一汽的身上。
我們常說做事要趁早,講究的便是效率。隨著新中國的快速發展,國人心中對祖國富強崛起的夢想愈發熾熱。于是,不管是出于內心的民族自豪感,還是建廠對國家建設的積極意義,舉國上下都盼望著中國第一家汽車制造廠的建設能夠早日完成。正是這種渴望與激勵,讓中國人迎接挑戰、克服萬難,并于1956年7月達成了三年建廠的目標。就這樣,在“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自豪中,承載著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重托,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正式建成。
工廠建成便立即展開投產,第一輛汽車的名字也應勢而出。當時,一汽內部多次開會研究為新車命名的問題,并搞了征集活動。后來主席也知道了這件事,因為國家的部隊叫解放軍,汽車便被命名為“解放”。其中,解放卡車品牌標識中的“解放”二字,用的就是主席為《解放日報》題字的手寫體。于1956年7月13日正式下線的解放卡車結束了中國不能造車的歷史。在計劃經濟時代,解放卡車在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對外援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場經濟時代,解放卡車暢銷不衰,被譽為“掙錢機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項殊榮。
1958年2月13日,主席視察第一汽車制造廠,參觀了鑄工車間、砂芯工部、灰口造型工部、三線落砂組等后,在底盤車間和總裝配車間,觀看了新下線的解放牌汽車。同時也表示一汽人沒有辜負國人的期望,感謝一汽人實現了國人的夢想。主席乃至國人的肯定給了一汽人大的鼓舞,激發了大家的熱情和干勁,當天裝“解放”車59輛,第一次突破了建廠的設計生產能力,并達到了開工生產以來產量、質量的最高水平。
回顧一汽的誕生足跡,我們不難發現正是中華民族對國產汽車的追求鑄就了一汽人特有的汽車情懷。而這段國人的創業歷史也賦予了中國一汽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光榮使命。如今,在中國的道路上隨處可見奔跑著的一汽汽車,相信新一代的一汽人在未來也將繼續堅定信念、繼承前人的崇高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實現民族汽車工業的振興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