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中國網】2015法蘭克福車展,馬自達帶來了一款叫“KOERU越”的概念車,2016年北京車展,馬自達把量產版CX-4帶到了中國,全球首發!“超越既有概念與框架”是CX-4的設計目標,從首發之日的表現來看,CX-4也做到了,許多車友們都迷上了這顏值,而吳佩頻道這次來到成都,就是眼看看CX-4究竟是不是“漂亮得不像實力派”……
馬自達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品牌,從以往歷史來看,經常干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事,比如說,1967年,第一輛轉子發動機車型——Cosmo Sport誕生,從此馬自達走進了轉子美學時代;1989年MX-5的橫空出世以來,成為了世界上銷量最大的雙座硬頂敞篷跑車;2001年馬自達帶來了Mazda 6,橫掃了全球58個大小汽車獎項,一時無兩;每每聊起馬自達,這些都會成為車友們的談資。
2010年,馬自達提出了“KODO魂動”設計理念,魂動怎么理解?就是Soul of Motion,突破以往家用車中庸的外觀,融入生命之美的線條與色彩。獨樹一幟,打造出自己的個性的“KODO魂動”理念非常的出彩,使得其后的三個產品CX-5、阿特茲、昂克賽拉都有不錯的口碑,可偏偏就叫好不叫座,為什么呢?因為這三個產品“火候”還不夠。
CX-5,追求路感,避震調的硬,忘了自己SUV的定位,線條也不夠突出,沒有很“KODO魂動”;阿特茲,內飾過于的簡單、樸素,忘了自己是一臺B級車;昂科賽拉,1.5動力太差,沒意思,2.0剛好夠用,不出彩,還有那糟糕的隔音。這三個產品都像是有著好材料卻火候不足的菜肴,不難吃,有一定的受眾,卻不能大賣。馬自達好像暗自下了功夫,終于帶來了一道火候十足的“川菜”CX-4,不但麻辣撩人,其實還面面俱到。
撩人的身姿,迷人的眼神
當我第一眼看到CX-4的時候,就被她迷人的外表迷倒了。CX-4把“KODO魂動”的設計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低矮的“COUPE”式車身只有1530mm的“身高”,配合充滿肌肉感的腰線使整臺車散發出跑車的動感,寬大的輪拱一直延伸到車身后部的線條形成強有力的梯形結構,又有著SUV的力量感,整臺車猶如林志玲般撩人。
被稱為“流星眼”的大燈分為兩部分,外面一周LED日間行車燈采用水晶質感設計,銳利度十足,中間包裹著一個遠近一體LED大燈,整個造型別具一格,可以說是馬自達現行車型中最好看的“眼睛”。
定位為緊湊SUV的身段,又有著19寸的大輪轂,穿著225/55R19的跑鞋,重新定位了緊湊級車輪直徑的上限。這到底有多大?我數據告訴你:19寸配合225/55R19后,整個車輪直徑和攬勝極光上的20寸配合245/45R20,還有我自己寶馬X6的21寸配合285/35R21幾乎一樣大,刷新了我對“緊湊SUV”的認知。
原來的配方,但一點也不慢
還是那套“創馳藍天”動力總成,堅持自然吸氣路線,2.0和2.5升兩款SKYACTIV-G直噴發動機,能實現13.0:1的超高壓縮比。這次活動只提供2.5AWD車型試駕,192hp的最大馬力以及251Nm的最大扭矩和阿特茲一樣,沒有變化,但是多了一套i-ACTIV適時四驅系統。
動力表現雖然沒有“T”發動機那樣帶感,可一點也不慢,起步階段做不到強烈的推背,可中后段的加速延綿有力。高速上的加速超車,山路上的高轉廝殺,有跑車的味道,不輸2.0T以下的小鋼炮。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變速箱的表現,如果說ZF 8HP是我和吳佩都認為最好的AT,那馬自達這臺SKYACTIV-DRIVE 6AT就是最強的挑戰者。換擋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200毫秒的換擋速度與ZF HP相當,最最重要的是對駕駛員的意圖揣摩得非常準確,升降擋時機拿捏的好,能根據油門踏板的深度做到心領神會。
CX-4的避震可謂兩種性格,拉伸行程和壓縮行程的強度明顯不一樣,避震對坑洼路面的處理對得起SUV的身份的,過減速帶、砂石路、大坑等等大部分都會被過濾掉。
重點來了,過彎時,車身傾側量很小——個人感覺比昂科塞拉都要小,壓縮行程比較硬朗,完全就是鋼炮級的設定。在西嶺雪山的山路上,我得到了允許放開來駕駛,連續的急彎、大角度U型彎、高速的小角度彎等,CX-4都能給你足夠的信心去劈殺,總能夠恰如其分地支撐車身。
雖然輪胎的極限比較低,但是有四驅系統及時介入,把你從失去抓地力的moment中拉回來,有樂趣。雖然動力真的不算強,可自吸的線性可以讓你更好去控制車輛,而不是像GTI那樣有時候真“怕了它”。唯一不足就是方向盤指向不夠清晰,手感也有點偏輕了,也能理解,畢竟有些時候要干SUV的活;可我更覺得CX-4是一輛鋼炮,可以做到更好。
上干B級,下搶A級,通殺SUV
馬自達CX-4是一臺可以帶你去看詩和遠方的SUV,雖然車身低矮,卻有著196mm的離地間隙,應付一般的off-road肯定沒問題,還能喝92號油,世界還有那些地方不能去的呢?
再看看配置,前面兩張座椅看起來很普通,可背部包裹性特別好,一座上去腰部背部正好被包裹住,其次,頂配的儀表盤中間是一個大的轉速表,上面還有機艙式的HUD抬頭顯示。
多媒體系統的主菜單的反應速度很快,可進入次級菜單后速度就會降低,但也不卡,感覺比主流日系好一些,比阿特茲、CX-5都有進步。
整體內飾做工有進步,縫隙均勻,而且小了很多,某些細節精致了,例如多媒體旋鈕等,同行的一批阿特茲車主也是這樣評價的。
可以肯定的是,這臺顏值超高,內飾年輕,又多功能的CX-4,肯定能搶不少自家的消費者。昂科賽拉的客戶會覺得CX-4更修長、漂亮,遺憾昂克賽拉2.0沒有手動擋的,能在CX-4上找到,而且有動力更強的2.5;CX-5的車主會覺得CX-4更動感,操控性會更高,甚至阿特茲的用戶也會覺得CX-4有更好的隔音,更時尚的內飾。14到22萬的預售價,大抵,CX-4能成為一顆市場上的炸彈。
離完美只差一個后排了
CX-4方方面面都進步了不少,甚至連馬自達的通病——隔音,都一并處理了,終于能安安靜靜聽下音樂。
但是,CX-4還是有她的缺點,而且在中國,還挺致命的,那就是后排!2700mm的軸距不代表她就有大空間,后排的腿部空間讓人著急,幾乎和昂科塞拉一樣,并且后排座椅更傾斜,腿長的我,大腿前部分是懸空的,小腿與大腿形成的角度也讓人不舒服,跑一趟100多公里的西嶺雪山,坐后面的人會感覺比較疲憊。
而且后排的頭部空間局促,1米7的媒體老師離頂棚也只有一拳加一指的距離了。有一處地方更奇葩,車門板最上方的材質,前排車門都采用的是軟性材質包裹,很舒服,可是后排同樣的地方卻用了硬性材質,難道是因為省成本?!
糟糕的后排表現讓我有點失望,但馬自達給出的解釋是,CX-4的目標客戶群是年輕有活力的年輕人,或者是新婚夫妻兩,后排使用率不高,好吧,似乎有丁點道理。
問題來了,對于這樣一臺多功能跨界的CX-4,優點缺點都明顯,假如你有20萬預算,你會選擇CX-4呢?還是A級小鋼炮呢?還是B級舒適轎車呢?還是SUV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