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章的開端我必須向大家坦白一件事,選擇這7位選手來進行測試并非是我們的本意,我們的初衷其實是找來4臺國產四驅SUV來進行一場“硬碰硬”的對抗,但直到我們那位胡子最長頭發最潮的同事急白了胡子也沒能如愿,雖然很多廠家在配置表上表明有四驅型號的車型,但實際情況卻是暫時沒有生產或者產量極少,更沒有試駕車提供,無奈之下只好臨時改變了選題,得到的結果是僅在3個小時之內我們就湊足了這7位選手。廠家對兩驅城市型SUV的熱衷正好反映出了現在市場上的實際需求,而對我們此次測試的給力支持,也能看出廠家對于這些車型的重視程度。
選手簡介: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我們會針對這幾款車型進行加減速、繞樁、空間、油耗、噪音、等方面的測試,最后的一天時間我們還會對其進行殘酷的越野挑戰,好消息是我們的測試并沒有因為這些兩驅SUV就打了折扣,堪稱瘋狂的越野測試環節會進一步向您展示出了這些車型的極限。那些平時里甚至連3000rpm都舍不得上的車主們,這下可以過癮了。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廠家送來的車款、配置各不相同,所以為了公平起見我們本次舍棄了配置對比,只進行一些最本質的對比。一切就緒,下面就讓我們來進入正式的評測環節吧。
長城哈弗H6
長城哈弗H6的出色市場表現足以證明這款車型的被認可度,但對于這款新出的1.5T發動機車型,相信心存疑慮的人也不在少數:它動力真的行嗎?實際的情況遠比我們之前的擔心好的多,小排量的1.5T發動機相當爭氣,配合上6擋手動變速器所提供的細密齒比,讓H6在低速移庫一類的慢速動作時絲毫感覺不到動力不足,它的主要問題是在二擋正常行車的時候,渦輪發力之前與之后堪稱魔鬼與天使一般的改變。


哈弗H6擁有7款車中最舒適的座椅,柔軟且寬大,非常適合長途旅行。方向盤的力度在所有選手中排在居中偏上的位置上,但前輪的指向性要比陸風X5更加準確,不過方向盤的大速比依舊繼承了哈弗家族的一貫傳統,轉到圈數比陸風X5更多,另外在底盤方面H5也明顯偏向舒適性,避震器更加柔軟,雖然彎道內的側傾較大,但整體底盤的表現足夠穩定、踏實,厚重有余尚欠靈活。

惹眼、洋氣的中控臺設計讓我們給哈弗H5加分很多,它已經基本擺脫了原來自主品牌設計里的那種土腥味,更具有國際時尚范,內飾的材質當中也運用了更多的軟性塑料,只是在做工精細度方面里合資車型還尚有差距,此外超高的配置、寬敞的空間、與車內眾多的儲物空間設計都是其特別能討人喜愛的地方。不過最終能夠決定這款車命運的,很有可能是這款讓人又愛又恨的小排量引擎所提供的低油耗。
陸風X5
車身尺寸:長4568mm/寬1855mm/高1710mm;軸距2660mm

這是7位選手中蠻力最大的大力娃,絕對的動力愛好者首選。來自三菱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所提供出的動力水準絲毫不比合資對手差,但它所欠缺的是在精細控制方面的調教,渦輪在發力前與發力后的區別巨大,并且毫不客氣,突然而來的動力足夠爽快,但也容易讓后座上的乘客質疑您的駕駛水平。

另外陸風X5擁有7款車當中最輕的方向盤,雖然外形也堪稱7款車中最具有雄性美感,但輕柔的方向盤比大多數轎車都還要輕一點,女孩駕駛起來絲毫不會費力,不過底盤方面的設計還留有陸風家族明顯的越野世家的痕跡,懸架韌性足,行程長,但這些有利于越野方面的設計也影響到了陸風X5在公路上的表現,使其略顯笨重,雖然底盤很清透,但轉向偏模糊,側傾很偏大。內飾上X5的做工排在7款車的中游水準,造型足夠時尚同樣具有雄性美感,用料也足夠厚實,但做工上欠缺一些精細,硬質塑料所占的面積也略顯偏多。
江淮瑞風S5


瑞風S5應該是我們這幾款車中的公路王,對于這個橫空出世的程咬金,它的公路表現的確給我們參與報道的所有同事都帶來了一陣興奮劑。瑞風S5的整體表現非常接近日韓系車型的感覺,由于車身夠輕,1.8T的發動機用在其身上可謂動力強勁,動力輸出非常活躍,并且比陸風X5的2.0T發動機更加具有線性,這點對于操控性的版主頗大,小生猛的動力表現甚至比同價位區間上的不少合資轎車還要猛。

瑞風S5的內飾設計非常現代,儀表盤的配色與中控面板的造型都直逼合資對手的水準,來自愛信的6擋手動變速箱,并且瑞風S5還擁有7款車中第二給力的空調,這一點在我們這幾天的試駕過程中,感受頗深;另外瑞風S5擁有我們7款車中第二輕的方向盤,油門與剎車踏板都足夠輕巧,底盤方面更是表現出了江淮家族一貫的優勢,扎實且非常靈巧,歡快的前輪轉向提供出非常靈巧的指向性,身輕如燕的它反應速度也要比其它幾位選手更快。
奔騰X80
車身尺寸:長4586mm/寬1820mm/高1695mm;軸距2675mm

7位選手中的絕對貴族,不僅因為價格最貴,還因為作為有著直系合資背景的廠商,奔騰X80在技術方面優勢明顯,可以說無論是用料還是整體做工,奔騰X80都已經無限接近馬自達睿翼的水準。但其2.3L的發動機在動力水平上卻并未帶來任何驚喜,再加上偏柔順的自動變速器,奔騰X80的動力水平并不如另外幾位對手爽快,只排在中游的水平上,但X80在底盤調教方面的優勢明顯,它擁有著最精致的行駛質感,同時車身隔音也最好,安靜舒適的車廂加上四平八穩的動力,X80是一款不急不躁的小資青年。

內飾做工X80同樣展現了高水準,最為精細,用料也最為高檔,這一切都符合其較高的價位,“一份價錢一分貨”的古訓在X80上得到了正向的驗證,而內飾中仍然殘留著大量的馬自達印記,這一點也許能夠得到不少消費者的額外加分。總體來講無論是做工還是設計,X80如果把一汽的車標掩蓋起來,已經讓人很難分辨出于合資車型有何區別。
此外奔騰X80還擁有7車中最為精準的彎道性能,前輪轉向也是最細膩準確的,方向盤透露上來的路感能夠與駕駛者提供出良好的交流,同時力度輕柔適中排在陸風X5與江淮S6之后位列第三位,但X80的剎車略顯軟弱,同時底盤也是標準的舒適性取向,雖然兼顧了運動,但仍以柔順為主。最后不得不說的一點是X80的空調最為涼爽,加上整車的密封良好,讓我們在當日炎熱氣溫下感受明顯。
比亞迪S6
車身尺寸:長4810mm/寬1855mm/高1680mm;軸距2720mm

最佳的逆襲選手,S6這兩年的進步令人刮目相看,并且其在性價比上仍然具有讓人難以抗拒的優勢,此外,電子化的儀表盤,繁多的裝備以及寬大的車廂這些都是其熱賣的理由。由于有機會在一天之內試到了11款與13款兩輛比亞迪S6,因此對于它的進步感受頗深,其中最突出的感受是現在的比亞迪S6在動力匹配上已經相當完善,2.4L的發動機在低速下的扭矩釋放充分,再加上6擋手動變速器細密的齒比幫助,S6在城市低速下的加速性能相當可觀,發動機對于油門的反饋速度已經接近合資車型,之前車型上的那種生澀與笨拙已經完全沒了蹤影。
同時這款車的內飾進步非常明顯,這點尤其是在深內飾車型上最為明顯,內飾用料與做工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寬大柔軟的皮質座椅已經成為S6上的一大亮點,也是我們本次測試中繼哈弗H6與奔騰X80之后的第三舒適座椅。曾經嘲笑比亞迪S6內飾粗糙的消費者現在真應該平心靜氣的再重新看看了,而在您嚴肅審視它之前最好先了解下它的售價。

與其它幾位相比,比亞迪S6并沒有對手們那些突出的性格特點,但同時它也沒有讓我們找出明顯的缺點,作為在國產SUV陣營中已經打拼了幾年的S6,已經變得足夠成熟、穩定,值得向人推薦;此外S6還擁有7款車中最穩定的底盤,厚重且踏實,路面上的小顛簸全都影響不到它,路噪也處理的相當成熟,只是前輪表現的仍不夠積極,不過底盤在彎道之中的穩定性能夠帶來很強的安全感。
吉利GX7
車身尺寸:長4541mm/寬1833mm/高1700mm;軸距2661mm

作為吉利重金打造的產品,全球鷹GX7擁有我們7款車型中排量最大的2.4L發動機,此外它還匹配了6擋自動變速器,這讓它在起步階段擁有最充足的低速扭矩,并且變速器的匹配也展現出了不錯的水準,換擋震動相當小,這些都已經與之前的產品拉開了檔次。不過與哈弗H6和比亞迪S6兩位對手相比,GX7的整體動力匹配仍稍遜一籌,雖然使用自動擋必須得到一些諒解,但在急加速時,變速器的降低反饋速度還是略慢了一些,同時GX7的剎車也比較綿軟,前半程的虛量較大,希望廠家能夠在改進時調教的更加精細一些。
好的方面是GX7的底盤剛性很強,懸架也努力做到很硬朗,這讓它在彎道里有著足夠的支撐力。前輪的轉型性還欠缺一些精致與靈巧,略顯模糊,但態度表現的非常積極,反饋信息及時。這些都避免了GX7成為一頭大笨象。

GX7的轉型力度并不算輕盈,總體來講在它的身上還能感受到大量的純正越野車的氣質,比起那兩位越來越有質感的對手而言,GX7身上的塑料感還是多了一些。雖然從一板一眼的內飾做工上我們能夠看到廠家積極做事、努力進步的決心,但過于平直的座椅設計,缺少曲線美的中控臺,還是差了些質感,這感覺就好像你從玩具店里買回來兩個車模,左手上的沉甸甸,右手上的卻很輕,雖然做工都不錯,但在內心里的分量絕對不一樣。
海馬S7
車身尺寸:長4498mm/寬1830mm/高1730mm;軸距2619mm

海馬S7被我們戲稱為是這7兄弟當中的“小公主”,2.0L的動力配上追求平順舒適效果的5速手自一體變速器,基本上談不上什么推背感,但用在S7上也是無功無過。S7的車身尺寸是7輛車中我最喜歡的,不大不小城里用這合適,而且它的外觀造型也的確非常漂亮。海馬S7是以柔順性見長的車型,溫順的動力輸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表現的活力十足,但柔軟的避震系統幾乎可以過濾掉路面上的所有溝坎,不過仍然有些欠火候的底盤調教讓這些過濾還不能達到那么干凈,我們依然可以感到一些令人討厭的瑣碎震動。同時S7在過彎時的車身側傾也較大,操控靈巧但方向盤的指向性比較一般。

S7擁有7款車當中面積最大的天窗,巨大的尺寸直追全景天窗,而漂亮的內飾也是S7上的一大亮點,洋氣的設計與豐富的配置肯定會得到一些人的喜歡,而除了漂亮的面子工程外,S7在每次啟動時后視鏡上還能逐個檢查每個輪胎的胎壓,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配置。S7的內飾與外觀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擁有最洋氣可人的賣相。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噪音測試:
在此次對比的測試過程中我們增添了一項噪音對比項目,在測試過程中我們將所有七款車型的音響、空調關閉并將車窗升起,在同一條沒有其他車輛的道路上測試怠速、時速40、時速60和時速80的車內噪音情況,檢測數據如下。







七款車型噪音測試對比表 | |||||||
項目/車型 | 海馬S7 | 陸風X5 | 奔騰X80 | 比亞迪S6 | 瑞風S5 | 哈弗H6 | 全球鷹GX7 |
怠速40 | 62.6 | 60.6 | 58.4 | 60.2 | 60.2 | 60.6 | 59.4 |
怠速60 | 64.2 | 62.4 | 60.3 | 61.0 | 61.9 | 62.0 | 61.7 |
怠速80 | 65.3 | 66.9 | 61.7 | 63.3 | 65.4 | 64.5 | 65.7 |
靜止 | 42.9 | 44.7 | 45.8 | 43.3 | 46.7 | 44.9 | 46.1 |
最后我們將每款車的四個數值求和,對比總分貝數來判定噪音程度,根據測試結果的數值顯示,總體噪音最小的是奔騰X80以226.2分貝位居第一,噪音最大的是海馬S7以235位居第七,在時速40、60、80的狀態下噪音最低的被奔騰X80所包攬,怠速的狀態下噪音最低的則出奇的為海馬S7。由此可見奔騰X80的靜音舒適應做的最為優越,而海馬S7的總體噪音最高但怠速狀態是噪音卻是在七款車型中最為安靜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后備箱裝載能力實戰:
作為目前國內大多數所鐘愛的SUV車型,其優勢有很多:底盤高,通過性好,視野開以下我們就來對比一下七臺國產SUV的空間大小。

首先我們分別對七款車的行李廂進行了數據的測量,并對后方座椅的放倒方式進行了體驗。


經過對比,我們發現,比亞迪S6的行李廂在長寬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后排的放倒方式相對簡單,但是行李廂兩端的突起體積較大,實際裝載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


哈弗H6它擁有七款車中最寬和最高的行李廂,并且提供了兩種后排座椅的放倒方式,應對不同情況。




奔騰X80與陸風X5空間數據比較一般,處在七款車的中游水平,但是后排座椅的放倒方式十分簡便,后排座椅放倒后十分平整。


全球鷹GX7的空間數據也處于中游水平,雖然座椅放倒方式比較簡單,但放倒后并不是很平整。


海馬S7在七款車中后排的放倒方式最為復雜,需要將后排座椅抬起將靠背收在里面。如果直接放倒后排座椅效果并不理想。


瑞風S5在七款車中行李箱的空間數據最小,但是后排座椅放倒方式簡便,放倒后行李箱十分平整。
項目/車型 |
瑞風S5 |
哈弗H6 |
海馬S7 |
比亞迪S6 |
奔騰X80 |
全球鷹GX7 |
陸風X5 |
行李廂長(cm) |
89 |
99 |
88 |
105 |
95 |
89 |
90 |
行李廂寬(cm) |
128 |
139.5 |
133 |
139 |
135 |
135.5 |
133 |
行李廂高(cm) |
74 |
98.5 |
88 |
80.5 |
82 |
85 |
84 |
我們將所有測量數據匯總,不難看出,比亞迪S6與哈弗H6在行李廂空間數值以及后排座椅放倒方式上的表現十分突出。但是實際裝載的情況又如何呢?接下來我們便來進行物品的裝載測試。

測試標準是將行李廂裝滿,并能順利的關閉行李廂。我們根據大小將物品分為5類,其中測試車輛每裝進一個最大的物品積5分,依次遞減。

在所有參與對比試駕的車型當中,比亞迪S6的行李廂裝載不同尺寸行李得分最高,經過合理的布局之后進行擺放,可以容納行李的數量高于其他車型,車外剩余的行李箱為一個分值4分和2分的箱子,經過計算,比亞迪S6的后備廂容積得分33分。

同樣的規則,我們先將大號的行李廂放入哈弗H6后部,和之前一樣,先進行擺放的是兩個最大的行李廂,之后經過盡可能節省空間的擺放,哈弗H6最終得分為31,由于哈弗H6的行李廂在本次測試的7款SUV當中最寬而且最高,容積也就占有一定的優勢了。

受制于行李廂兩側突出的輪拱,海馬S7的后背容納水平有所下降,最終得分為26分,如果能夠將輪拱的造型進行優化,相信海馬S7的行李廂容積還能進一步提升。

陸風X5的行李廂與海馬S7的行李廂容積非常接近,最終得分也是26分,影響容積的一大因素,除后輪的輪拱占據了行李廂一定的空間以外,行李廂的縱深也是影響容積的一個因素。

幾乎是一樣的順序,先擺放大件行李,全球鷹GX7最終得分24分,在行李廂寬度和高度上處于中游水平的全球鷹GX7,其短板效應體現在行李廂的縱深偏小這一因素。

奔騰X80的行李廂測試項目最后得分與全球鷹GX7一致,同為24分。對于奔騰X80的行李廂容積影響最大的因素,則是行李廂高度,受制于整車外觀造型,奔騰X80的行李廂高度只能有所妥協。

瑞風S5是這次測試的7輛自主品牌SUV當中行李廂容積最小的,最后得分僅為20分。在之前的測量環節,瑞風S5的后備廂深度、高度、寬度方面都不占任何優勢,因此總體容積方面的表現不算太好。
車型 |
箱子數量 |
綜合得分 |
比亞迪S6 |
5(*2)4(*2)3(*2)2(*2)1(*5) |
33 |
哈弗H6 |
5(*2)4(*1)3(*2)2(*3)1(*5) |
31 |
海馬S7 |
5(*2)4(*1)3(*1)2(*2)1(*5) |
26 |
陸風X5 |
5(*2)4(*1)3(*1)2(*2)1(*5) |
26 |
全球鷹GX7 |
5(*2)4(*1)3(*2)2(*1)1(*2) |
24 |
奔騰X80 |
5(*2)4(*1)3(*2)2(*1)1(*2) |
24 |
瑞風S5 |
5(*2)4(*1)3(*0)2(*2)1(*2) |
20 |
匯總所有測量數據我們發現七臺測試車輛的實際裝載得分排名與之前的測試數據大體相同,比亞迪S6與哈弗H6的成績最為突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乘坐空間對比測試:
為了體現對比的公平,文中提到的體驗者均為同一人,身高180cm,體型較胖。前排座椅調節到最適宜駕駛且最舒適的狀態;后排體驗時,也以前排座椅按其乘坐需求調節。我們對車內座椅空間的衡量標準是拳頭與手指,一拳為5分,一指為1分。

奔騰X80前排頭部空間十分充裕,體驗者坐在里面還有兩拳的富余。真皮座椅十分柔軟,包裹性很好。奔騰X80后排的頭部空間也十分出色,在體驗者將駕駛席調整舒適的前提下,仍有兩拳的空隙。值得一提的是,奔騰X80后排的坐姿比較靠后仰,雖然這樣乘坐起來比較舒服,但是對于體型較胖的人(例如體驗者)來說下車比較費力。

比亞迪S6前排頭部空間比較適中,體驗者坐在駕駛席還有一拳的富余。真皮座椅比較柔軟,對于腰部的支撐效果很好。駕駛席右側還配備有扶手,供駕駛者休息。比亞迪S6后排的空間也比較適中,后排的座椅可以調節靠背角度和前后距離。

哈弗H6前排的頭部空間比較富裕,真皮座椅的包裹性很好。哈弗H6后排腿部空間在體驗者將駕駛席調整舒適的前提下,仍有兩拳多一指的空隙。僅次于全球鷹GX7。哈弗H6的后排坐姿比較正,長時間行車可能會感到疲憊。

海馬S7前排頭部空間適中,駕駛席座椅比較寬大,可以很好的放松肩部。但海馬S7后排的空間并不是很理想,頭部空間只有兩指的空隙,而腿部空間也只有一拳多兩指的空隙,是七款車里面最小的。值得一提的是海馬S7座椅角度比較舒適,不僅能夠很好地放松而且上下車比較輕松。

陸風X5的車內空間整體表現的中規中矩,前排駕駛席頭部有一拳的空隙,后排的頭部空間留有一拳的距離,腿部空間擁有兩拳的距離。陸風X5的前排座椅比較柔軟,但是包裹性并不是很理想。

全球鷹GX7擁有七輛車中后排最大的頭部和腿部空間,但是前排的頭部空間表現比較一般。全球鷹GX7后排座椅靠背比較低矮,對于乘坐者來說肩部得不到較好的支撐。

瑞風S5車內空間與哈弗H6齊平,真皮座椅十分柔軟,包裹性很好。瑞風S5的后排應該是七輛車中乘坐最舒適的,后排座椅頭枕寬大,能夠很好地放松頸部;座椅靠背角度適中,十分舒適且上下車方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油耗測試:

我們的油耗測試項目選擇了北清路為起點,方式為7輛車組隊行駛,這樣我們可以保證7輛車所行使的道路情況完全一致,同時也可以保證7輛車的速度區間基本相同,最大條件下力爭做到客觀條件公平。而在其它方面的工作,我們的后勤同學已經在早晨出發時檢查了每車的胎壓都在規定范圍內,而關于車輛負重我們選擇了兩人一車無負載器材,或者單人單車加測試器材的方式。
油耗測試實景
油耗測試實景
油耗測試實景
油耗測試實景
油耗測試實景
油耗測試實景
油耗測試實景
油耗測試實景

測試的路線為:以北清路為起點,在7車全部將油加滿到油箱口之后里程表清零,開始沿北清路向西行駛,上六環路向南行駛,到京開高速路調頭北行上五環,從南五環開始向東行駛,沿五環繞行一圈。由于北京的東五環屬于必堵路段,而北五環與西五環則接近平常的行駛路況,再加上暢通的六環高速路段,這條線路基本包含了我們日常所遇到的所有路況。全程一共接近195公里,我們并沒有刻意采用節油的方式去駕駛,并且全程使用空調,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最近平時大家使用的真實油耗。以下就是我們測量后的結果:
長城哈弗H6油耗測試成績
比亞迪S6油耗測試成績
海馬S7油耗測試成績
吉利全球鷹GX7油耗測試成績
江淮瑞風S5油耗測試成績
奔騰X80油耗測試成績

由圖表中我們能夠看到,大部分的車型油耗均在9.5升上下,其中比亞迪S6 2.0與陸風X5表現相對突出,而海馬S7是幾臺車中唯一突破10升的車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海馬S7與全球鷹GX7與奔騰X80三位是自動擋車型,其余幾位選手均為手動擋車型,這在油耗方面自然占有先天便宜,因此它們比自動選手少0.5L燃油我們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S7在面對真正的對手X80與GX7的時候,所用的5擋自動變速器終究沒有抵抗住其余兩位的6擋自動變速器,最終多出了0.5L油。
其它方面排量最小的哈弗H6并未展現出期望之中的優勢,9.52L的百公里油耗只能算是及格水準,而江淮S5絕對是最危險的選手,暢快兇猛的1.8T發動機的確夠勁,不過在手動6擋變速器的匹配下,其油耗已經達到了9.87L,僅僅排在自動擋的海馬S7之后。X80的油耗表現中規中矩,合情合理;反倒是動力最為兇猛的陸風X5給我們留下了最為美好的印象。
特別解釋:在我們的測試過程中,燃油消耗最低的比亞迪S6歷經了一次換車事件,因為時間倉促廠家開始送來的是一臺11年款的2.0L+5mt的最低配車型,為臨時調配來的4S店試駕車,車況您懂的…而在我們將車輛信息反饋給廠家之后,第二天緊急調來一臺最新的13款2.4L+6mt車型,所以您會在我們本次的試駕文章中看到兩輛S6,除了油耗與空間測試外的其余部分均有13款車型完成,因此我們有意淡化了這臺已經停產的S6,而關于新款2.4L+6mt車型的油耗補測我們會在稍后通過微博發布,敬請關注“新浪試車”賬號。
項目/車型 |
比亞迪S6 |
哈弗H6 |
海馬S7 |
陸風X5 |
全球鷹GX7 |
奔騰X80 |
瑞風S5 |
前排座椅頭部空間 |
5 |
7 | 5 | 5 | 5 | 10 | 7 |
后排座椅頭部空間 |
5 | 5 | 2 | 5 | 10 | 10 | 5 |
后排座椅腿部空間 |
10 | 11 | 7 | 10 | 12 | 10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