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剛閉幕,媒體就開始從各個角度總結大家關注的關鍵詞。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的一年。其中,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企業,北京現代在15年發展歷程中,納稅超1000億元,帶動就業超20萬人,為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下面就用三個關鍵詞帶你詳細了解。
關鍵詞一:產業鏈
經過15年的耕耘,北京現代已經建立起了包含零配件加工、整車裝配制造、產品物流運輸、銷售服務等的完整產業鏈條。由此也帶動了上游原材料生產,促進了配套零配件企業發展,同時還活躍了周邊服務業。
由此帶來的協作乘數效應,會讓整個產業鏈上各企業創造的總價值最大化,實現不同企業間“1+1>2”的價值增值。其中,位于河北滄州的新工廠就能夠帶動生產制造、物流倉儲、服務貿易、汽車金融以及相關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真正是“一個企業帶動了一方經濟”。
關鍵詞二:就業
據悉,北京現代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發展拉動就業20萬人。“就業”除了可以給勞動力帶來收入,就業還關系到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穩定、開發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同樣以前述滄州工廠為例,僅其建成投產就將直接新增6000個就業崗位,由此對周邊就業的帶動效應更是呈幾何級倍增。
當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改革的攻堅期,就業人數的拉動無益有助于經濟改革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個火了一年的關鍵詞,不僅是未來一個階段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方向,同樣也關系著北京現代的未來發展。
北京現代先后在河北滄州、重慶新建高標準的現代化工廠,在進一步釋放產能的同時,也完成了東西兼顧的“三地五廠”布局,實現了“立足北京,走出北京”,既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沿長江經濟帶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也為下一步自身發展夯實了基礎。
三個關鍵詞雖然只是“管中窺豹”,卻能夠感受到北京現代為當地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主動與整個國家經濟戰略深度融合的北京現代,也將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取得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