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09年底的廣州車展上,同事喊著CX-7價格公布的新聞,沒有勾起我任何興趣,單一車款的進口引入,無非是為了國產車型的試水。直到今天,阿特茲的國產進程依舊遵循于此。果然,在2010年,國產馬自達CX-7的消息就開始滿天飛了,大家從期望等到了失望,從失望最后等到了忘記……突然有一天,我知道CX-7終于國產了,親切感?新鮮感?我想都不是,倒是為國產CX-7有一種生不逢時的蒼涼感。
CX-7確實不年輕了,這點廠家真的沒必要避諱,捷達在中國賣了30年,依舊熱銷,大眾還引以為豪,不是嗎?!在同一個市場的產品,其實無需分辨新舊,產品力才是一個絕對值,公平對比就能得出結果。只是對于國產CX-7而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10年上市,他能占到優勢,2014年上市,就也許只是一款平庸之作了。
說到這里,又不得不吐槽下馬自達了,這真是我見過的最“墨跡”的車企了。如果各位看官覺得德國人嚴謹,日本人精明,那真是大錯特錯了,德國人看到利益,幾乎不用思考,直撲上去,產品跟進的速度奇快;而日本人,層級流程極其復雜,規則有序卻效率極低。馬自達更是“古板”得出名,國產前的所有適應性測試一個都不能少,測試時間和測試里程一點都不能縮短,一切都按照最標準的流程走,沒有“變通”的余地,必須讓國產后的產品達到萬無一失的水準。就這樣,我們看到了很多“后知后覺”的產品---如之前的馬自達8以及我們今天將要詳細介紹的CX-7。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一下CX-7的定位,廠方給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詮釋---Sports Crossover SUV。從車身尺寸上來看,CX-7已經不屬于“緊湊級SUV”的范疇了,但亦不及正統中級SUV車型;從造型上看,也不如歌詩圖這種純粹的跨界車型明顯。CX-7確實處在了一個小眾的細分市場中---中型跨界SUV。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外觀上,馬自達倒是很省心,他們寧愿把時間“浪費”在測試上,也不愿意做一些與時俱進的“拉皮手術”。國產CX-7的設計與之前的進口版幾乎沒有差別,好在之前進口車型的保有量不高,倒不至于看著生煩。
但不得不承認,這種圓潤柔和的設計風格已經過時了,至少很難再討好一線城市的消費者了。如此龐大身軀,配上一副賣萌的笑臉,看起來總覺得有些不太搭調。
尤其是近兩年,馬自達引入了“魂動”設計理念,讓我們的審美層次提高了不少。在外觀作為購車主導因素之一的國內市場,國產CX-7沒有什么優勢。
車身側面,算是CX-7最美的姿態,得益于較低的車頂,整體看起來要增添了很多運動氣質。突出的輪拱也與身形相匹配,柔和中透出一股陽剛之氣。較短的前后懸,不但為車內提供了更多空間,也可讓CX-7看起來更加動感。
車尾的設計中規中矩,算不上落伍,也找不出亮點。寬厚的保險杠、單調的尾部輪廓,很難讓人有什么心動的感覺。好在車高比SUV車型低矮一些,不會顯得笨拙臃腫。
馬自達的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現在看來,CX-7還是有些過時了,雖說算不上老氣,但也不是現在的主流設計風格了。當然,運動化的車身姿態還算賺回一些眼球,只是這點對于這個價位的SUV車型潛在消費者來說,吸引力并不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內飾設計上,依舊延續了進口車型的設計,沒有太大變化。中控臺依舊是傳統的T型設計,配合一些圓形的設計元素,沒什么亮點可言。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這種“樸素”的風格,得不到什么青睞。
炮筒式儀表、分層式行車電腦、三副運動方向盤……聽著廠家描述這些內飾“亮點”,仿佛回到了幾年前……不得不承認,CX-7的內飾真的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了,上代馬自達的設計風格,規整方便,但有些過時。
配置方面,BOSE音響、四門一鍵車窗等等,但是任何時下流行的配置你都找不到,沒有USB接口、沒有多媒體屏幕、沒有任何新興的駕駛輔助系統。OK,如果這些你都不需要,那么我要告訴你,CX-7連倒車雷達都沒有……對,一臺在中國銷售,且長度超過4米7的車型,居然木有倒車雷達!
再來說說空間舒適性,從車身尺寸上來說,CX-7應該算是中級SUV級別,但是隨著緊湊級SUV不斷加大,CX-7的空間優勢已經不突出了。前后排乘坐起來都不會有任何壓抑的感覺,橫向寬度也很充裕,完全不必為空間擔心。座椅舒適度很高,不僵硬不塌陷,但后排坐墊較短,不能很好的支撐腿部,影響舒適性。另外一點不足,安全帶的支點并未涉及在C柱上,而是在座椅肩部,身材高大的乘客,會用“勒脖子”的情況出現,人性化考量不充分。
儲物空間方面,各類杯架儲物格還算豐富,這是基本功,不會出太大差錯。后備箱空間也讓人滿意,只是和緊湊級SUV比,也沒有大一級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后備箱處配備了折疊拉手,可以很方便的放倒后排座椅,算是一處貼心的設計。
曾經的進口車型僅僅提供一款2.5L的兩驅版車型,而現在的國產版,提供了兩款配備2.3T發動機的四驅版車型,動力總成的豐富算是國產CX-7僅有的幾個亮點之一。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兩款發動機與馬自達近兩年大力推進的“創馳藍天”技術沒有任何關系,依舊屬于老款機型。
我們的試駕車型為2.3T頂配版,這款2.3T引擎來頭不小,曾經配備于日版馬自達3、馬自達6的MPS運動版車型,國內很多狂熱粉絲甚至海淘引擎回國,改裝自己的愛車。而且,這款發動機曾經也獲得過“十佳引擎”的美譽。但是,時過境遷,尤其是近年來動力系統全面變革的時代,這款發動機已經盡顯老態了。
我所說的老態并不是指發動機性能數據上的不足,235匹的最大馬力,以及350牛米的最大扭矩,在現在看來,都不輸于主流機型。我所說的老態,是指這款引擎的輸出曲線已經不適合現在的趨勢,或者說是不適合民用車消費者的適用范圍了。
發動機前段輸出稍顯乏力(針對CX-7而言,馬自達3等轎車自重較小,此問題不明顯),這是很多老一代日系性能車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輸出特性,但用在一臺現在的民用車型上,則顯得非常不妥。低扭特性更是日常使用中所需要的,這款2.3T引擎則需要2000rpm以上才會開始發力。而且,這款引擎更注重動力的線性輸出,所以很難在某個轉速下給人一種爆發式的沖擊感,這些都和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不太相同。
另外一款發動機則是我們非常熟悉的2.5L自然吸氣引擎,配備于之前的睿翼之上,雖然試駕會上并未提供2.5L車型,但我還是可以肯定的說,在不太計較動力性的情況下,這款2.5L引擎在經濟性和平衡性上都要更適合CX-7。
傳動系統方面,由于2.3T車型的動力和驅動形式不同,采用了6速自動變速箱;而2.5L車型依舊匹配我們熟悉的5速自動變速箱。試駕車型上的這款6AT,表現很中庸,換擋銜接、工作速度都沒有亮點可言,就像一位勤懇的老員工,從不犯錯,亦沒有可書的亮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廠商既然已經將CX-7定位于“Sports”,那么動態素質也是我試駕體驗的重點。不同于其他日系品牌,馬自達的上一代產品均是構筑一副較為厚重的駕駛感,底盤堅韌、方向沉重,這些特征在CX-7上表現的亦很明顯。
在場地試駕中,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CX-7的運動特質,如此大尺寸的車型,底盤依舊讓人感到非常緊湊,懸掛調教得當,韌性十足,尤其是在懸掛回彈的控制上,精確穩定。在緊急變向、加速、剎車的頻繁切換中,都能很好的控制車身姿態,整體表現非常均衡。這些特質不同于其他SUV車型,的確營造出了更多的運動駕駛氛圍。
但是,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這種駕駛感受嗎?!我把自己想象為一個普通消費者,那么我就會抱怨低速下沉重的方向盤、抱怨在顛簸路下的舒適性……CX-7給我的感覺總是這么另類,這種跨界特征真的不是只存在于外觀設計上,而是他“性格”的每一面。
解釋完了“Sports”和“Crossover”,最后是大家都非常關注的“SUV”。所謂城市SUV車型的優勢,無非就是更好的通過性。CX-7在這些方面終于回歸主流,208mm的最小離地間隙已經超越同級城市SUV的水準了。而四驅系統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對于我們日常的大部分非鋪裝道路來說,應付起來很從容。
試駕過程中,這套電控四驅系統的工作比較盡責,反應速度很快,而且工作起來并不暴躁。據廠方人士介紹,這套適時四驅系統不但可以最大傳輸50%的動力到達后軸,并可在一般路況下,給予后軸較多的動力輸出。不過,我還是要強調,指著這套四驅系統,越野就別想了,這仍是一款公路型的四驅系統,無論雨雪天氣,還是高速彎道,都能提供更穩定的行駛性能。
總的來說,CX-7的運動感的確好于普通的城市SUV車型,但我并不是說能有多優秀,比如指向確實很準確,但是所傳遞的信息還是比較模糊。另外,2.3T動力總成和這幅底盤確實很相襯,但是別丟下轉速,CX-7在山路上依舊可以非常“瘋”。當然,油耗舒適性都不會太好,不要想著面面俱到。
后記:就產品力而言,CX-7基本上沒什么優勢了,雖然價格已經下探到20萬元以下,但是在大多數SUV消費者更關注的方面,CX-7并沒有做到最好。時間,讓CX-7已經淪為了一款很中庸的作品了。當然,不錯的運動素質確實值得稱道,只是以此作為唯一的賣點顯然不具說服力。CX-7的差異化定位能有多少消費者買單,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