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汽車結緣
2013年9月,還在讀高三的小車迷劉瀚文遭遇了一件令他終生難忘的事情。北京邁凱倫的新車發布會上,作為癡迷汽車多年的資深小粉絲,劉瀚文和其他人一樣,都盼望能夠近距離地欣賞一下世界頂級跑車的真面目,然而在媒體日召開那一天,他卻由于普通觀眾的身份而被拒之門外,理由是由于沒有媒體證,展館暫時不對普通觀眾開放。受到挫折的劉瀚文當時便暗下決心,一定要進入汽車媒體這個行業,有一天能夠堂堂正正參觀邁凱倫的發布會。
一個小小的挫折激發了劉瀚文的斗志心,他開始不斷在網絡上發表文章,多年來對于汽車的喜愛和鉆研令他在這個圈子中越發得心應手,各個平臺上的文章也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粉絲的認可和追捧。終于,2014年3月,一份有關汽車與理想的網絡雜志《車藝志》正式誕生了。隨著團隊成員的不斷擴充發展,《車藝志》也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現在近三個月里閱讀量超過400萬。
談到成果,劉瀚文十分自豪,他們的團隊成員都是90后、00后的小小車迷,年輕是他們的優勢,成員平均年齡還不到18歲,大家都是憑借著對于汽車的喜愛和癡迷,才加入到這個團隊中來。其中一位年僅14歲的攝影師更是因出色的攝影作品而接到過保時捷Panamera西南大區發布會的邀請函,成為發布會上的嘉賓之一。而這位小攝影師,正是《車藝志》的創始人之一。有這樣驕人成績的成員并不是獨占其一,劉瀚文談到他的合作伙伴,各個都是贊不絕口,目前在加拿大、墨西哥、瑞典各地均有他們的供稿成員,如果不是因為興趣,這個團隊不會這樣堅定地一直走下去。
有人說,不要把興趣當成職業,這樣會毀了你的興趣;也有人說,只有把興趣做成事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對于這種說法,劉瀚文說,從一開始,他就發現很多人干這一行,其實憑的并不是興趣,而只是單純把汽車媒體當成一份工作,既然沒有愛好,當然不會時時關注。而他以及《車藝志》的整個團隊,則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份工作,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去各大汽車網站接收第一手最新資訊。毫不夸張地說,一天24小時里,一多半時間大家都泡在汽車新聞中,尋求最新鮮的養料供給。工作和興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劉瀚文看來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相對于其他根本沒興趣的事情,劉瀚文覺得對于汽車,他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95后生力軍
作為一名95后,打在劉瀚文這一代人身上的標簽太多太多,同時又是創業大軍的一員,劉瀚文這樣看待創業過程中的艱辛。他說《車藝志》成立之初,由于缺少投資,大家非??粗厝谫Y合作伙伴,而就在融資期間,由于誤信投資者,導致《車藝志》的網站域名被冒名頂替,最終公司花費了大價錢重新購買另外的域名,給資金鏈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劉瀚文也指出,從那以后,他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人。
和其他汽車媒體一樣,《車藝志》也在發展過程中遭遇到“被盜圖”的困擾,由于我國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對于盜圖始終沒有清晰的責任認定,而取證過程又十分耗費時間精力,因此,目前只能依靠打水印的方式來確認圖片歸屬,在發布過程中喪失了一部分美感,這是劉瀚文目前比較苦惱的事情。
談話過程非常輕松,真的是出于愛好,劉瀚文講起汽車來滔滔不絕,而話語里的肆意和張揚也能看出這個95后年輕人的自信和果敢,正因為如此,《車藝志》才有了今天這樣灑脫恣睢的行文風格,受到許多年輕一代車迷的喜愛。
“喜歡做的事”和“不得不做的事”可以看作兩個不同的圓,要找到這兩者的交集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劉瀚文何其幸運,能夠將愛好和職業融合在一起,玩了很多年車,如今終于能夠從一個愛好者轉變為專業人員,把愛好做成事業,是劉瀚文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研究自己的喜歡的事情,這樣的日子就像活在夢里。未來的路想必還會有更多的艱辛,也許劉瀚文的愛好會在奮斗的路上一點一點被消磨,然而享受了這一過程中的樂趣與新鮮感,這就夠了。希望這個95后的少年,能在他夢想的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