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Jeep預定2014年在華生產的時間越來越近,菲亞特集團汽車股份公司(下稱“菲亞特”) 與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汽集團”)之間的博弈也將告一段落。雙方都有意加速實現Jeep項目國產化,以免錯過中國這一波SUV行情。
《第一財經(微博)日報》昨日從接近廣汽集團的知情人士處獲悉,Jeep國產化項目可能在近期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審批。而近日有外電報道稱,菲亞特和廣汽集團在華投產Jeep品牌的項目接近最終敲定,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達成協議。Jeep最新產品自由光(Cherokee)將成為落戶的車型之一。
急趕SUV熱
二次進入中國的菲亞特,目前在華發展并不盡如人意,與廣汽集團合資投建的廣汽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汽菲亞特”),三年來僅投產菲翔(Viaggio)這一款車型,因此被指進展緩慢。由于產品單一,菲亞特目前在華投資尚未能實現盈利。為避免“中國計劃”陷入僵局,菲亞特首席執行官馬爾喬內全力加速Jeep品牌在中國生產。
作為專門面向中國開發的車型,菲翔從2012年9月開始在國內銷售,迄今表現并不突出,今年1~9,廣汽菲亞特累計銷量為2.55萬輛。
根據美國汽車專業調查公司IHS Automotive估計,今明兩年菲翔的總產量分別在40000輛和54000輛,今明年預計都無法實現銷量目標,差值比例可能高達60%。而菲亞特的原計劃是今年產銷10萬輛,明年翻倍至20萬輛。因此,菲亞特在此情況下有必要尋求新車型填補未使用產能,Jeep則是其手中最好的牌。
今年來,中國SUV持續保持高速的增長。中汽協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國內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銷售208.85萬輛,同比增長45.30%。
作為全球銷量最大的SUV品牌的Jeep,近年來在中國市場有不俗的表現。Jeep品牌去年全球銷量701626輛,同比增長19%,其中Jeep在華銷量同比增長117%,占全球總銷量的8.6%,這使得中國成為Jeep品牌最大的海外市場。
不過,由于中國SUV熱,隨著越來越多車企加入搶食,這一細分市場競爭變得極其激烈。廣汽集團旗下的企業都紛紛加入SUV市場的爭奪,廣汽豐田國產SUV漢蘭達在市場沖勁十足;生產基地同樣設在湖南長沙的廣汽三菱正鉚足勁全力進攻中國SUV市場,一年內引進新勁炫ASX、新帕杰羅·勁暢兩個SUV車型;廣汽本田也將有一款全新SUV車型于明年國產。
在此情況下,菲亞特有必要加速推進在華SUV國產化,在價格和市場布局上搶占更有利的位置。目前,Jeep車型絕大多數在美國克萊斯勒工廠生產。歐睿信息咨詢公司分析師尼爾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SUV市場的銷量比過去三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高檔品牌一直保持持續增長態勢,Jeep品牌可以吸引新興的中產階層,擁有廣泛的發展空間。不僅如此,與廣汽集團結盟,可以避免25%的進口關稅,使汽車價格更具競爭力。
選址問題
雖然早已明確國產化的大方向,但Jeep具體的國產化方案卻遲遲沒有最終敲定。直至今年8月底成都車展上,廣汽菲亞特總經理柏恩翰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還談到,股東之間還在磋商落實細節的問題。
令菲亞特糾結的事情中,選址問題是其中之一。菲亞特與廣汽集團一度為此存在分歧,菲亞特傾向將Jeep的生產放在長沙,而廣汽集團則更鐘情廣州。廣汽菲亞特位于湖南長沙的工廠,一期年產14萬輛,二期計劃形成年產25萬輛整車的規模,目前該基地僅投產菲亞特菲翔一款車型。盡管菲亞特方面稱Jeep會落戶湖南長沙,但值得注意的是,廣汽菲亞特已經確定在廣州番禺開建第二工廠。
廣州市環保局最新的環評報告書顯示,廣汽菲亞特已經確定在廣州番禺開建第二工廠,位于廣汽乘用車公司廠區的北部,借力廣汽乘用車的資源;項目總投資47.3673億元,規劃年產能16萬輛,產品包括C-SUV和B-SUV乘用車、自主品牌汽車及新能源轎車。
本報記者從接近廣汽菲亞特的業內人士處了解到,之前,因土地緊張以及響應政府向中西部轉移的號召等原因,廣汽集團在2010年把廣汽菲特的工廠建在長沙。但在目前經濟大環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超過20億元的投資項目都已算大項目,從廣州市政府的層面,更希望本土企業廣汽集團能把Jeep項目放在廣州生產,從而拉動廣州經濟的增長。
目前,關于Jeep放在何處生產流傳出多個版本,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折中的方案,廣汽菲亞特在長沙工廠和廣州番禺工廠兩地都生產Jeep車型。廣汽集團內部的員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廣汽乘用車擴產到20萬輛產能的第二期工廠已動工,至于是否有Jeep車型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廣汽乘用車與廣汽菲亞特未來的合作將更加緊密,今年7月從廣汽乘用車調到廣汽菲亞特擔任副總經理的徐育林對促進這兩家企業的合作應該會發揮一定的橋梁作用。對于Jeep是否會放在廣州工廠生產,徐育林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不置可否,他稱有關Jeep項目進展將由廣汽集團來宣布。
汽車分析專家張志勇認為,假如Jeep放在兩地的工廠來生產,前期投入將加大,汽車業極少出現同一項目放在兩地生產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