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3年7月一汽制造廠正式奠基到3年后第一輛解放下線,再到去年1.2億的汽車保有量及連續四年乘用車產銷量世界第一的輝煌數據,短短一個甲子的時間里,汽車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并毫無疑問使中國成為汽車大國。
不過,中國僅僅是“汽車大國”而非“汽車強國”的尷尬定位卻是汽車界人士的共識。
2013年1~9月,中國乘用車共銷售1285萬輛,其中中國品牌共銷售512.5萬輛,占比為39.89%,比去年同期微降。如果將范圍限定在基本乘用車(轎車)上,中國品牌的數據變成了231萬,占比不到27%。在中國乘用車銷量前十榜上,目前只有長城一家,而兩年之前,奇瑞和比亞迪還是這張榜上的常客。另外,自主品牌的車型更多地集中在5~10萬,其要趕超的對手們現在的主要精力則放在10~20萬區間。
盡管對于“強”并沒有一個嚴謹且可度量的概念,但本國品牌在本土市場上占據較大份額,并且至少有一兩家自主品牌在同一技術水平同一價格區間能夠與合資平等競爭成為大部分汽車界的判斷標準。以此標準觀察上述數據,顯然并不是那么的盡如人意。
六十年的發展時間不算很短,先后起步的日本韓國早已在世界市場上立足。回望現在的相對較差的境地,有人指責國有集團依賴合資,怒其不爭;有人說自主品牌重量不重質,恨鐵不成鋼。不過無論怎么去追究原因,自主品牌還需盡力提升自己的事實已然形成。
在下一個十年,合資品牌的價格將會進一步下探,沖擊原先自主的專屬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打好上升之路將成為自主品牌的命運轉折點。
在日前舉行的第一屆中韓汽車產業研討會中,與會多名車企高管和專業人士對上述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指出了未來的重重困境,也給出了如何去做的中肯建議。以下為其中兩名與會嘉賓的發言和采訪的整合。
奇瑞劉志佳:是死是活,2015年見分曉
什么是“強”:中國汽車產業現在處在由弱到強的過程之中,可是,“強”的標準是什么?是不是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占到了50%就是強?還是他的利潤等等?我認為,中國自主品牌成功的標準就是要推出1~2個像韓國現代這樣的品牌,有這個苗頭就行。
中國汽車產業不安全:我們為什么去搞合資?搞合資后為什么又鼓勵發展自主?最后合資與自主發展不平衡,因此2006年的產業政策又追加了合資自主。目的是什么?如果哪一天兩家黃了,至少還有一個產品留在這個企業,不會造成致命的傷害。前段時間探討的合資股比的放開,中國肯定不會放開。如果真的放開的話,大眾工廠會一分錢不要的從一汽撤離,然后建立自己的廠,到時一汽就是個空殼。
自主品牌研發吃力:雖說現在好些自主品牌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了營收的7%~8%,不過自己品牌一年的營業收入能有多少,因此研發不會很大,跟德國大眾400多個億不能比較。企業確實很努力,但技術、人才、資金都不夠,靠那么些的研發投入錢要很快跟上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確實還是很艱難的,周期會很長。中國消費者相對來說不偏好自主品牌又會造成量小,不能大規模生產以降低零部件價格,提升效益。
限號搖號大傷自主:以北京搖號為例,奇瑞以前每年在北京能有兩萬臺的銷量,搖號之后降到了6000輛,現在只有4000~5000輛。再加上黃標車,奇瑞很多車都以二手車的方式退出了北京市場。
守住強勢價格區間:自主品牌還是要守住現在的位置,10萬塊錢以下也、8萬塊錢以下也好,把這塊做的精,讓合資品牌沒有機會再進入。如果這一塊都沒扎實,再去沖10萬塊錢的產品,你這塊很快就會丟了。目前,從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也可以很清楚看到,主要是A級或者說A0級以及SUV。
2015年成分曉之年:以目前自主品牌的發展形勢,2015年就將明確下來。現在每個企業都在轉型、開發,到時能夠生存或者逐漸被邊緣化就可以看清楚。
現在一汽大眾已經決定做5萬塊的車了,它做了以后其他合資也會開始做,那自主該怎么生存。現在自主也在走中高級車,我估計自主品牌對中國汽車產業會有一個很大的貢獻,會把中級車的價格很快拉下來。到那一天,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做強了,所有的產品能夠跟國際價格接軌,這可能也是自主品牌能夠做的最后貢獻。
國家信息中心徐長明:自主未來還需看民企
中韓有異:相比于韓國,中國的對外開放是比較早的,中國消費者對車的概念被德國大眾給定義了。但是,對內卻有一定的限制,名營企業想進入汽車行業門檻是比較高的。韓國和日本恰好相反,在早期的發展對外相對封閉。
但是韓國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市場的均衡化。現代集團在全球發達與發展中市場一樣,但我們的自主品牌目前還只能進入發展中國家,很少進入發達地區。國內的企業市場也不均衡,日系車在廣東,美系車在上海,韓系車在北方。
那我們要學習什么,韓國政府在對汽車產業在影響在于引導促使品牌競爭的形成,而我們是的政策是直接作用于廠商,要么促進,要么限制。韓國對零部件的支持也很多,我們集中在對整車廠的關注。
購買和兼并是為良方:海外一些公司的技術、管理和員工素質都很好,只是市場小,難以降低成本。我們可以利用國內龐大的市場把他購買兼并之后學習技術管理,引進人才。政府應該鼓勵企業采取各種方式去探索,哪怕五種方式只有一種成功,五家企業只有一家成功,我覺得都是很好的,都可以支持。
汽車產業還將有10年機遇期:每個國家的汽車市場發展都有兩個快速期。第一個大概是5年左右,年均速度在30%左右。第二個快速期是10年左右,年均增長率在20%。我們國家從2009年開始進入第二個快速期,我們第二個階段的時間比國外會長一些,我們估計在15年左右。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梯度,汽車的普及也有梯度。
政府需支持民營車企:汽車畢竟是個競爭性行業。民營企業最終在機制上一定是優勝于國有企業的。這是體制問題。九十年代前,韓國汽車質量也很差,但是他們用了十年時間聚焦目標,提升品質,然后就執行下去。而由于中國現在地方政府的考核更多的是關于GDP和稅收,這個主要跟汽車的數量和產值掛鉤,會要求整車企業在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去盲目追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