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實拍文章中我也寫到,關于北京40外型是否模仿了牧馬人的問題,個人認為充其量也就算是個借鑒,北京40不僅擁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在它身上還能看到些對于北京212吉普的傳承。
5孔中網接近正方形,整齊排列至于起到了橫向拉伸視覺效果的作用,同時令兩側的熏黑大燈不再毫無聯系。
寬厚的保險杠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加品,中間的縫隙也是刻意營造出來的,就像手機屏幕和邊框中間可以預留的縫隙一樣,在受到外力時不至于一下將屏幕擠碎。
同時底部的斜切面令北京40的接近角增加為37°,甚至已經超過了牧馬人的35°,不妨讓我們通過表格來進行對比。
車側及車尾還能找到當年212吉普的影子,寬出車身的輪眉,外露的牟釘和車門鉸鏈,都成為了北京40的外觀亮點。
備胎外掛在尾門上,不僅“有樣兒”,同時在更換時方便摘取,后窗必須在尾門打開的情況下才能夠上掀,但增加裝載便利性的同時,在城市當中,車主開門時還務必要小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務實,是內飾設計的主基調,一切建立在實用基礎之上但不乏亮點,首先最顯眼的就是副駕前方的把手,因為可拆卸車頂的緣故,車門上方并沒有設置,所以在越野時它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控區上方的“水晶球”就是水平儀,通過指針偏離的角度可以用來判斷現在車輛所處的角度,算是個比較有用的也很有新意的小設計,不過觀察起來并沒有液晶屏幕上的數字來的更直觀。
想必提到BJ40的內飾,就必須要說說這個出風口,雖然出風口可以通過旋轉拆卸,可以將罐裝飲料放入進行加熱或制冷,不過較淺的深度也讓這本身實用的設計喜憂參半。
乘坐空間方面,方方正正的車身令北京40頗有優勢,不過關于設計合理性的問題還是存在的,對于駕駛者來說,因為離合踏板行程較長的原因,座椅必須向前調整,不過并不支持前后調節的方向盤便會“貼在”胸口,駕駛起來很別扭。
扳動前排座椅側面的拉手便可以移動座椅方便乘客進入,不過因為間隙較小,拉手已經不止一次磕到同事的腿了,希望廠家有所改進。
后排乘坐空間不必過多追求,空間算是夠用,但偏硬的座椅乘坐并不舒服,另外在之后試駕部分會提到偏硬的后懸掛,越野時過個溝溝坎坎,車輛后部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彈跳,磕頭在所難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此次試駕的車款為最低配的2.4L手動穿越版,與中配的征途版和頂配的酷野版比起來,它并沒有配備限滑差速器或是差速鎖,在機械結構上的缺失,就像跑步一樣,徒有一身功夫,但你也不得不面對劉翔崴腳一樣的尷尬境地。
既然沒有了太多越野的必要,那么北京40在公路上駕駛起來究竟如何?如果打分的話,我會給個60,對于一款非公路取向的車來說,它并不太挑食。
給我留下印象很深的是最經常與駕駛員接觸的離合器,偏長的行程讓它擁有極易找到的結合點,雖然檔位不算好掛,生澀當中帶著些許粗糙感,但在一天的駕駛當中,沒有發生一次熄火的現象。
方向盤采用機械液壓助力,重手的感覺是先天決定的,模糊的指向性和路感演變成踩踏油門時傳來的震動,連同排擋桿的振動一起,帶給人們一種穿越的復古感。
懸掛整體偏硬,路遇顛簸時車身的彈跳比較明顯,但因為采用了235/75 R16較高扁平比的輪胎,所以形成了一定的緩沖,車身的強度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路過坑洼時完全不必要像傳統轎車,或是城市SUV那樣多加留心與在意,一路向前就好。
發動機采用一臺代號G4CA的2.4L發動機,其由沈陽新光華翔提供,最大功率143千瓦,最大扭矩217牛·米,不管數據,實際駕駛起來的表現只能說是剛剛夠用,它并不能帶給你什么暢快的加速感受,不過在掛入低速四驅扭矩被放大2.5倍之后,對于越野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總結:北京40在公路上的駕駛表現并沒有出乎我們的預料,或者說它本身就更應該駛離公路,去到它本身該去的地方,至于外觀和內飾,個人認為個性之余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不過真正的車主誰會在意這些呢?享受北京40帶來的那份自由才是他們真正心生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