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中國網】隨著中國品牌產品在銷量和市場份額的逐漸提高,尤其是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依靠中國品牌SUV產品的強勢崛起,中國品牌似乎達到了全行業的興盛時期,但是在我們看來,這畢竟是一個賭博式的發展路徑,而隨著2016年第二季度的開始,中國品牌似乎展現出了頹勢,我們之前的一些預言開始應驗。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中國品牌開始耐不住寂寞,莫名其妙的走上了所謂的高端化產品道路。
在中國品牌陣營中,走高端化產品主要體現在將產品做的更大,更商務,然后依靠價格戰與合資品牌進行競爭。之前東風上市了一款旗下的高端化中大型產品,東風A9,起步價不到二十萬,但是從目前的銷量水平來看,至少不能認為這種拔苗助長的新車戰略成功了。
我們也自吸分析了類似東風這種戰略難以成功的原因,其實仔細想來也很簡單,以史為鑒,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年級輕輕的品牌被認為是一個豪華品牌,即使是現在炙手可熱的特斯拉系列產品,價格不菲,科技感爆棚,但是依然很少有人認為特斯拉是一個純高端品牌,價格并不是衡量一個品牌定位的最重要標準。而來自德國的寶馬、奔馳、奧迪這類豪華品牌或者高端化品牌,至少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歷史的沉淀以及沿用下來的獨樹一幟的風格,都在昭示著它們獨一無二的特質。而我們中國品牌目前的所謂高端產品,幾乎都體現在車輛更大,配置堆砌更加瘋狂上。
對于現在那些踏踏實實在做產品的中國品牌廠商來說,他們可能會做出一兩款彰顯品牌研發能力的概念車或者是豪華產品,但是很少會將它們付諸量產,尤其是在對產品的市場境遇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貿然上市自己打自己的臉。那我們也可以簡單的看一下,目前位于自主品牌第一陣容的品牌,如長安、吉利、比亞迪、奇瑞幾乎沒有什么所謂高端化產品,吉利雖然剛剛上市了博瑞行政版,但是在沒有銷量數據做支撐的情況下,我們也無法臆斷這款產品的未來走向。但是對于它們來說,支撐它們躋身一線陣容的最大功臣甚至不是什么高階產品,更多的是在性價比方面比較親民的廉價產品。對于這些品牌來說,已經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也不需要靠什么高端產品實現彎道超車,因為至少在中國,這種期許幾乎是難以實現的,所以他們斷然不會給自己挖這樣的坑。
由上述我們的觀點,我們也希望陳述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中國喜歡推出高端化車型的品牌一般都是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絕對下風的,可以掰指頭細算,幾乎無出其右,從推出LS5的紅旗,到上面說到的東風A9,這些品牌無一例外都是在市場競爭中幾乎沒什么建樹,然后試圖通過這種彎道超車的模式進入重新進入中國汽車市場,但是沒有成熟的產品口碑和銷量做支撐,這些產品也很難打開局面,所以對于這類車型來說,對于廠商來說,就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畢竟量產一款無法和之前車型共用平臺的產品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而中國品牌的所謂高端車型,也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喜歡和公務車扯上關系,誠然隨著中國政府層面對公車改革的力度逐漸加強,確實給了中國品牌一些機會,但前提也是產品質量和整體口碑要上去,絕不會因為是有央企背景就會集中大面積采購,說白了,產品高不高端真不是廠商說了算,之前北汽福田旗下的所謂德國豪華品牌寶沃面世,對于消費者或者媒體朋友來說,這種稱謂也僅限于廠商供稿的內容里,也沒幾個人認為它能達到和BBA平起平坐的地步,甚至根本算不上什么豪華品牌。對于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高端化產品來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檢驗方式就是市場的反應,市場反應不靈,所謂的高端化產品戰略更多的就是個笑話,一陣風過后,什么也留不下,隨著后來者的入局,消失在茫茫車海中,無人問津!
對于現在的中國品牌來說,我們一直有一個觀點,不管在銷量上有怎樣的長進,依然只是量上的變化,發生質變的只有聊聊三輛家,那么對于大多數的中國品牌廠商來說,踏踏實實把手頭的事做好,把這些平民化產品的品質做到極致,比動不動就高端化要實在的多,畢竟根基不穩的情況下,空中樓閣注定曇花一現。